不少痛症患者在尋找治療方法時,都希望能有及時止痛消炎的效果之餘,同時達到長期預防復發的目標。中醫治療正好能治標治本,在急性發作期及慢性康復期都提供理想療效。
頭痛的成因繁多,其中最常見的屬於頸源性頭痛,例如長時間用電腦或手機。
長期頸部前傾,破壞頸椎倒C曲線。從肌肉角度,會引起頸韌帶疲勞,頸部肌肉會持續收縮,使局部組織供血不足,最終造成頸椎移位。
常見症狀包括:
嚴重時可出現作嘔、頭暈、畏光、視力模糊等症狀。
透過中醫針灸治療,配合日常拉筋和正確姿勢,頭痛問題一般可在1-3次治療內見到明顯療效,約1-2個月治療可以達到長遠改善及預防復發的效果。
如有頸椎移位、擠壓神經問題,透過定期的手法治療,脊椎可以回到正常位置並逐漸鞏固在正確位置上。
肩膀疼痛的主因之一是肩夾擠症候群,主要源自長期不良姿勢,例如圓肩駝背等,導致肌肉勞損、甚至脊椎移位而擠壓神經。長期下來,可能演變成肩周炎(又名「五十肩」)。
肩周炎又可分為3個階段:
患者的肩部、上臂部一開始會輕微疼痛,隨後疼痛逐漸加重,導致患者手臂難以舉高。肩膀的疼痛可為鈍痛、刀割樣痛,夜間加重甚至痛醒。
肩膀的痛楚會稍為減輕但是肩部會變得僵硬。當手舉到一定高度,肩膀會出現疼痛的感覺,患者肩關節各個方向的活動亦會受限,以外展、外旋、後伸障礙最為顯著。
患者的肩膀痛楚逐漸減少,活動能力會逐漸增加,但仍會有「卡住」的感覺。需要經過專業醫師治療才可以完全恢復活動能力。
根據解剖學的區分,以脊椎作為界限,將其分為頸椎、胸椎、腰椎和薦椎。一般大眾所謂的「背痛」,其範圍泛指從胸椎的第一節到第十二節。
導致背痛的常見原因是骨骼、肌肉和神經的異常,包括長期的肌肉緊張、急性損傷、脊椎移位等。
其次,感染、發炎或免疫系統疾病均會造成背痛,例如發燒、僵硬性脊椎炎、發炎性關節炎等。
中醫診症時,除了由專業中醫師進行臨床觸診診斷,亦可配合X光、MRI等影像檢查來進行臨床診斷。
治療除了透過針灸、推拿、復位等手法治療來紓解痛楚之外,同時亦可使用內服中藥來處理因發炎或免疫系統疾病引致的痛症。
腰痛的病發範圍泛指腰椎的第一節到第五節,常見成因包括姿勢不良、外傷(摔倒、撞擊、搬重物)、肥胖、隨年齡自然退化等。
部分患者會伴隨腰椎間盤突出,病發位置多數位於第四、五腰椎之間或第五腰椎與尾椎之間。
腰椎間盤突出可造成下腰背疼痛、肌肉痙攣、下肢麻痹及針刺痛楚,最終可影響行走能力、造成跛行。一般統稱為坐骨神經痛。
椎間盤是位於2節脊椎關節之間的纖維軟骨盤,用作脊椎與脊椎之間的潤滑及緩衝。椎間盤突出是指,纖維環破裂時,髓核從破裂處突出,可能壓迫或刺激到神經根及脊髓,造成各類神經系統疾病。
雖然椎間盤突出可以透過整脊來治療,但具體來說並不是「啪返入去」,而是加強身體的「重新吸收」機制 (reabsorption)。
整脊並配合針灸、推拿等手法,可以糾正關節錯位,擴大椎管的有效容積、改善微循環、減輕患處發炎粘連,從而有利身體透過自身的免疫機制來分解、吸引、康復,達到康復的目標。
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特別常見於五十歲以上的人群,它導致膝關節僵硬和疼痛。症狀通常在早晨或長時間不活動後特別嚴重。
膝關節疼痛是一個常見的健康問題,但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種,包括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、髕骨韌帶發炎、肌筋膜疼痛症候群、鵝足肌腱炎、滑囊炎等。
然而,許多患者誤以為下肢疼痛都是由膝關節引起的,卻忽略了腰背部或臀部肌肉的舊患也可能引發下肢疼痛。
部分患者或家屬可能認為痛症是無法根治的,只能忍受或紓緩治療。其實,根治痛症的關鍵在於精準辨症,能夠正確找出痛楚成因,就能知道是否可以根治。
盆骨有兩個主要活動的位置:腰椎與盆骨連接處、及盆骨與股骨連接處。盆骨一般是左右上下對稱平衡,如出現撞擊、慢性勞損、長期姿勢不良等,可造成骨盆傾斜或旋轉問題。
一般而言,女士比男士發病率更高,因女士在產後及更年期後,骨盆韌帶相對鬆弛,輕度扭挫傷或長期坐臥姿勢不良,則可引發盆骨錯位。
腰椎連接盆骨的弧度過彎,造成重心主要落在腰椎與尾椎的位置,造成附近肌肉緊張或疼痛。
外觀症狀:
1. 偽翹臀 (臀部後翹)
2. 下腹輕微突出
3. 腰椎弧度過彎
腰椎連接盆骨的弧度過直,常見於坐姿不良、常攤坐沙發者。
外觀症狀:
1. 容易駝背
2. 扁臀
3. 腰椎弧度過直
盆骨出現向左或向右的單面旋轉,常見於坐或站立時喜歡傾向某一側或有盆骨受傷經驗者。
外觀症狀:
1. 功能性長短腳、陰陽腳
2. 上肢及下肢代償性傾斜
3. 臀部非自然、不對稱的凹陷
除了外觀問題,盆骨錯位會導致影響深遠的疾病,常見的包括:
1. 腰、臀、大腳後方、膝頭、小腿、腳指等疼痛
2. 下肢活動受限或姿勢異常
3. 女士生殖系統:經痛、月經失調、盆腔炎症、不孕
4. 男士泌尿系統:排尿不順、尿失禁、尿失禁、膀胱炎症、性功能障礙
中醫在治療痛症方面,一般以針灸、推拿、復位、拔罐等手法治療為主,另外可配合內服中藥加強療效。此外,醫師亦會提供功能鍛練的練習、日常姿勢矯正等,讓病人在診症外的時間也可以輔助療效。
針對肌肉損傷類痛症,一般1-3次治療可見急性症狀改善,1-2個月內可達長期療效。
針對椎間盤突出、脊椎移位等類型的痛症,則建議定期每周1-2次治療,讓脊椎回復並鞏固在正確位置上。一般建議2-3個月治療。
馬上WhatsApp我們,取得治療詳情或安排預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