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治療心悸、氣喘、胃病、腸化生、腎病等內科疾病,有顯著優勢,能夠在1-3周內顯著改善症狀,在定期規律的治療下更可幫助患者達到長遠療效、預防復發。
心悸,一般指心跳突然加快、很用力或變慢、漏拍等不正常跳動的感覺。 如果心悸是偶爾發作、
發作時間只有數秒,一般與心臟疾病無關。患者無須過分擔心,可以向專業醫師諮詢及透過中藥調理。
如果有以下任一情況,建議應及早向專業醫師諮詢:
1. 患者或家族有心臟病史
2. 心悸持續時間長
3. 靜止心率高於100次/分鐘
4. 同時伴隨胸痛、胸悶、上背或上肢疼痛、呼吸困難、頭暈或冒冷汗
不少病人,有心悸症狀會看心臟科,有月經失調會看婦科等等,不少患者最後都出現檢查無異常的情況。這個時候,患者就應該考慮自律神經失調或者甲亢等神經系統疾病的可能性。
如果出現上方提及的部分症狀,建議可以馬上諮詢專業內科中醫師,醫師會按你的病情再作診斷,如有需要可以轉介到相關體檢中心。
中醫稱心悸為「驚悸」,患者會自覺有心跳亂、胸口不適、驚慌不安。驚悸一般會因為外來刺激而誘發,病發時發作迅速、時間短,如果患者長期緊張或過度勞累時病情會加劇。常見證型有:
1. 氣血虛
症狀:疲勞無力、越多活動越覺乏力;頭暈冒汗、胸悶、失眠多夢
2. 血瘀
症狀:間中出現心痛、嘴唇/指甲/舌頭偏青紫
3. 痰濕
症狀:胸悶、不安煩燥、噁心嘔吐、易氣喘、四肢冰冷浮腫
4. 陽虛
症狀:呼吸短促、冒汗、胸悶、心痛、四肢寒冷、疲勞無力
5. 陰虛
症狀:心煩、難入睡及多夢易醒、半夜覺得口渴;潮熱盜汗、頭暈耳鳴
形成胃痛等胃不適症狀的常見成因,包括病毒或細菌感染、藥物副作用、辛辣刺激食物、過度飲酒、壓力等。 常見症狀包括:胃脹/腹脹、消化不良、噁心、噯氣、胃酸倒流、胃痛、胸口灼熱疼痛感(俗稱火燒心)等。
不少患者在出現上方症狀時,沒有治療介入,或者單以胃藥壓抑症狀,因此容易演變成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。如症狀持續半年至一年,已屬病情惡化,不單治療難度及康復時間增加,亦會令復發機率大增。
性胃炎→腸上皮化生→胃癌
正常情况下,胃黏膜會分泌黏液、保護胃壁不受胃酸侵蝕。
當胃部長期發炎,有機會使胃粘膜受損並萎縮,萎縮部位有機會基因病變、長出腸道粘膜的細胞,「胃」轉化成「腸」,也就是「腸上皮化生」,簡稱「腸化生」。
腸化生已屬癌前病變階段,患者患胃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約5%。
建議病人可以先諮詢專業醫師意見,醫師會按病人的症狀、病情持續時間、嚴重程度等來判斷病人有沒有體檢需要。
一般來說,病情較淺的患者,可以先以中醫治療來改善症狀、同時預防復發,可以有效減低惡化風險。
而如果醫師認為病人已有惡化症狀,需要體檢確診的話,會再安排轉介到體檢中心進行胃鏡,取胃黏膜活組織樣本化驗。
一旦病人檢查出萎縮性胃炎、甚至腸化生,已經屬於胃癌癌前病變,必須馬上治療及定期進行胃鏡跟進。
腸易激綜合症俗稱「大腸易激症」或「腸敏感」,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。主要症狀包括腹痛、腹脹,以及排便習慣的改變。
值得注意的是,女性患上腸易激綜合症的比率顯著高於男性。
根據美國腸胃科學會的羅馬三診斷標準,腸易激綜合症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:
腸易激綜合症通常會令患者出現以下一些不適:
1.腹部痛楚或痙攣感
2.大便質地變化,由堅硬顆粒狀轉為散狀或水狀
3.頻生胃氣
4.背部疼痛
5.作嘔反應
6.消化不良
7.放屁次數增加
腸易激綜合症的確切病因至今仍未能完全確定,但相信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重大關係,例如飲食習慣、壓力水平、睡眠質素、情緒狀況等均可能構成影響。
研究指出,腸易激綜合症多由多種因素綜合所致,包括:
1.遺傳因素及基因結構
2.個人對腸內氣體的敏感度較高
3.大腦處理腸道訊息時出現紊亂
4.痛覺敏感度異常提高
中醫內科的治療優勢在於,醫師在診症及治療方面均會以全身整體為考慮單位,並同時治標及標本。
治療一般以內服中藥為主,視病情可加入針灸治療加強療效。一般建議每周覆診一次、每次5-7日藥。
症狀一般可在1-3周內顯著改善,病情嚴重者則建議持續治療1-2個月左右。
馬上WhatsApp我們,取得治療詳情或安排預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