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包括甲亢甲減、自律神經失調、高催乳激素血症等,大部分患者不希望長期服藥,因此會考慮其他治療方案。中醫在治療內分泌疾病方面的優勢,在於治療症狀同時能治療病因,最終幫助患者痊癒。
腦下垂體位於頭部正中央,座落在雙眼中線與兩耳連線的交匯處。它擔當著調控人體內各種荷爾素平衡的重要角色。
腦下垂體可分為前葉和後葉:
1.前葉負責分泌生長激素、泌乳素、甲狀腺刺激素、促性腺激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
2.後葉則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催產素
一旦腦下垂體因外傷、放射線、疾病或基因突變等因素而導致功能異常,人體各種荷爾素的分泌便可能出現失調,引發多種症狀。
腦下垂體功能異常的病因有多種可能:
除了先天發育異常外,外來因素如頭部外傷、腦出血、蜘蛛膜下腔出血、手術或放射線治療,都有機會影響腦下垂體的正常運作。
另外,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所引發的發炎反應,亦可能導致腦下垂體功能失常。 產後大量失血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,同樣會削弱腦下垂體的功能表現。 至於腦部腫瘤無論是原發於腦下垂體本身,還是來自周邊組織的壓迫影響,都可能破壞腺體的正常功能。
甲狀腺是一種內分泌腺體,位於頸部喉結下方、氣管的兩旁。
腦下垂體會分泌「促甲狀腺激素」(Thyroid-stimulating hormone,簡稱TSH),刺激甲狀腺把體內的碘轉化成T3(三碘甲狀腺氨酸)和T4(甲狀腺素),以此調節新陳代謝、生長、血壓及心跳等。
正常情況下,TSH、T3、T4 會維持在不高不低的正常水平。當T3、T4低,大腦就會分泌多一些TSH來提高T3、T4水平;反之亦然。
如果甲狀腺出現分泌異常,打破這個平衡,便會出現甲亢或甲減。
T3、T4高而TSH水平低,便屬甲狀腺功能亢進(甲亢);
T3、T4低而TSH水平高,便是甲狀腺功能減退(甲減)。
甲亢的常見成因包括:壓力、碘攝食過高、腦下垂體失調、葛瑞夫茲氏病等。
由於甲狀腺素過高,導致全身各器官新陳代謝速率加快,常見症狀包括:
情志:緊張焦慮、脾氣暴躁、精神亢奮、失眠;
全身症狀:怕熱多汗、手震、心跳過快、易疲倦、皮膚變薄;
腸胃症狀:食量大但體重減輕、腹瀉;
外表症狀:頸部腫大(大頸泡)、眼睛病變(如凸眼、怕光、易流淚)等;
婦科症狀:月經失調。
甲減的常見症狀則是:怕冷、反應遲鈍、難以集中精神、憂鬱、便秘。但同樣會出現頸部腫大、月經失調、疲倦乏力。
女性甲亢患者一般會月經量少、兩次月經的間隔時間變長、甚至閉經。
甲減則相反,月經量多、兩次月經的間隔時間變短。 甲減患者在懷孕時,有較高機率出現死產、早產、早期流產和妊娠高血壓。要留意,胎兒先天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的風險也會增加,可能影響寶寶未來的智力及生理發展。
女性患甲亢甲減的機率比男性高,加上初頭症狀比較不明顯,常使病人延遲發現。
一般來說,建議45歲起的女性應定期驗血檢查甲狀腺功能,基本檢查項目包括T3、T4、TSH。如果你已經出現上方的症狀,應馬上諮詢專業醫師,再由醫師判斷需否轉介到體檢中心。
自律神經系統掌管全身的血液循環、器官內臟及免疫荷爾蒙三大系統,控制身體呼吸、心跳、排汗、體溫、生殖及分泌等功能。
自律神經可分為2部分: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。
交感神經就像身體的油門,透過調節心跳、內分泌等,讓身體進行日常運作
副交感神經就像身體的煞車,讓身體休息、保存能量等。
當身體長期得不到適當休息,可能造成交感長期過度亢奮、副交感失去了放鬆的功能,出現「自律神經失調」,常見症狀包括:
1.頭暈頭痛
2.胸悶心悸
3.呼吸不順
4.焦慮失眠
5.過度出汗
6.胃痛腹瀉
7.食慾不振
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的骨骼新陳代謝疾病,主要問題在於患者的骨質密度下降,骨骼結構因而變得疏鬆脆弱,骨折風險較一般人明顯提高。
患上骨質疏鬆症不僅增加骨折的機會,骨折復原亦較一般人緩慢,對患者的生活質素構成影響。
人體骨骼的大小、形狀和骨質密度都會隨年齡而有所變化:
骨質疏鬆症本身並無任何明顯徵狀,即使沒有感到疼痛也不等於身體狀況沒有問題。患者通常是在發生骨折後,才會意識到自身已患上骨質疏鬆症。
骨質疏鬆症患者因骨骼結構變得疏鬆而易骨折,輕微碰撞或跌倒都可能令骨骼發生損傷。
最常見的骨折位置包括股骨、脊椎和手臂部位。
嚴重的個案更可能出現即使沒有外力碰撞,脊椎骨骼也會漸次塌陷的情況,引致背部駝曲、身高變矮,並可能伴有背痛。 正因骨質疏鬆症的隱匿性質,
患者難以自我察覺,必須定期進行骨質密度檢查,及早預防及治理。如有任何疑問,患者亦可主動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。
醫生會為懷疑患上骨質疏鬆症的人士安排接受「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」(DEXA)的檢查,以診斷疾病及監察日後的治療效果。
DEXA檢查會透過X光測量患者的骨質密度,常規會測量腰椎或股關節骨的狀況,整個檢查過程簡單快捷而且安全。
雖然胰臟的知名度遠不及心臟、肝臟、腎臟等器官,但它的功能同樣舉足輕重。這個長約18公分、位於後腹腔的小器官,兼具內外分泌的雙重任務。
胰臟雖然體積不大,但卻擁有「內分泌」和「外分泌」的雙重功能,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內分泌方面,胰臟的腺細胞可製造胰島素、升糖素和體抑素等荷爾蒙,負責調節血糖濃度的平衡。
其中,胰島素可促進週邊組織吸收葡萄糖並刺激肝臟儲存糖份,升糖素則能誘發肝醣分解,提高血糖水平。一旦內分泌功能失常,就有可能導致糖尿病等疾病發生。
長期高血糖狀態會令全身各器官如同浸在糖水中般受到損害,嚴重者更可能引發視力受損、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。
胰臟炎雖然陌生,但疼痛程度卻相當驚人。
主要原因包括酒精、膽結石、高三酸甘油酯血症和高血鈣等。
患者一旦發作,將感受到持續性劇烈腹痛,痛楚甚至會延伸至背部。同時還可能伴隨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由於疼痛加重時會本能彎曲身體,因此患者常呈現屈膝姿勢。
雖然聽起來只是「疼痛難耐」,但切忌小覷急性胰臟炎。
約有20%的患者會演變成全身性發炎反應,導致休克、腎衰竭甚至多重器官衰竭,危及生命安全。
胰臟癌雖然不是最常見的癌症,但卻經常被人忽視,直到晚期才被發現,導致死亡率極高。近年胰臟癌發生率有逐漸上升的趨勢,令人擔憂。
胰臟癌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,再加上胰臟的隱密位置不易檢查,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。當出現腹痛、黃疸、體重減輕等症狀時,通常已是晚期,有高達80%的患者確診即不適合動手術。
即使動過手術,胰臟癌也極易在腹腔內或經由血液、淋巴擴散至肺臟、肝臟、骨骼等遠端器官,導致復發的機率很高。
一些因子會增加罹患胰臟癌的風險,包括年齡老化、吸菸、酗酒、攝取加工肉品、肥胖、胰臟炎、糖尿病及家族史等。
現代人工作壓力大,常常感到疲倦但又難以入睡,早上難以起床,整天昏昏沉沉,甚至感冒後久久不癒。如果你有這些症狀,可能是長期的壓力和焦慮導致腎上腺疲勞症候群。這是由於體內腎上腺長期分泌大量皮質素來對抗壓力,最終使腎上腺功能減退,影響了整體健康。
腎上腺的功能是幫助身體對抗壓力、調節免疫系統和維持體內礦物質濃度。然而,當一個人處於極大的身心壓力下,腎上腺的運作機制會失調,導致產生疲倦、嗜睡、焦慮、失眠等症狀。
階段一、承受壓力,皮質醇濃度上升
當人們承受壓力時,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,使身體充滿能量來面對挑戰。壓力解除後,經過適當的休息和恢復,皮質醇濃度會恢復正常。
階段二、長期壓力未解除,皮質醇濃度開始下降
如果壓力持續且未能得到緩解,腎上腺會持續分泌皮質醇,導致其濃度逐漸降低。此時,身體會出現睡眠質量差、體重增加、性慾減退等問題。
階段三、皮質醇濃度一直很低,就算休息也無法解除疲勞
若長期處於第二階段,且未能改善生活習慣和壓力管理,腎上腺會進一步衰竭,皮質醇濃度持續低下,導致即使休息也無法緩解的疲勞。
中醫內分泌科治療一般以內服中藥為主,建議每周覆診一次,每次5-7日藥。
一般來說,1個月治療已可見症狀大致痊癒及指標明顯改善,第2-3個月作為療效鞏固階段。部分病情嚴重者,建議3個月治療後仍須間中定期跟蹤病情。
✅ 穩定內分泌水平
✅ 減輕西藥副作用
✅ 預防復發
✅ 減低癌變風險
馬上WhatsApp我們,取得治療詳情或安排預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