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子坐得好,一世無煩惱?孕婦在生產過程會大量流失氣血,造成氣血不足、多虛多瘀,再加上媽媽照顧新生兒常常會休息不足,因此對身體的損傷十分大。萬一再加上外邪如傷口感染、受風寒、飲食不節,會令本來受損的體質更難康復。
此外,生產後子宮環境、荷爾蒙水平、腰椎和骨盆腔狀態都會大幅改變,是一個黃金時機來調理體質、改善產前曾出現的健康問題。
母乳是寶寶重要的成長恩物,其中有很多對抗感染的抗體,為寶寶提供天然免疫力。但有些媽媽產後母乳相對比較少,達不到寶寶需要的量。因此不少新手媽媽會選擇專業醫護,進行產後催乳的治療。
一般產婦在生完孩子以後,乳腺會在兩三天內開始分泌乳汁,而這時候的乳汁比較濃稠、帶黃色,稱為「初乳」。
在產後第4-5天,乳腺會開始分泌真正的乳汁。因此產後第三天開始,就可以為產婦進行催乳治療。
乳腺水瘤是母乳哺育對於寶寶的發育和健康有許多好處。以下是哺乳的幾個主要好處:
順產的媽媽在胎盤排出身體後就會自然產生催乳素,但有的剖腹產的媽媽身體沒有及時產生催乳素,導致未能及時生產足夠的乳汁而缺乳,導致延緩開奶,這也提高剖腹產的媽媽出現乳腺堵塞的風險 。
我們建議可以在產前進行催乳治療,因為產前30天開始負責製造乳汁的泌乳素會上升至最高峯,這時進行適當的治療就能強化體內的母乳機能。使得乳腺保持疏通,從而提升乳汁分泌,開奶暢順,排出黃金初乳。
所謂「月子坐得好,一世無煩惱」,中國自古都有坐月子文化,幫助孕婦恢復生產過程中損失的氣血以及體力。
首先,孕婦在生產過程會大量流失氣血,造成氣血不足、多虛多瘀,再加上媽媽照顧新生兒常常會休息不足,因此對身體的損傷十分大。萬一再加上外邪如傷口感染、受風寒、飲食不節,會令本來受損的體質更難康復。
此外,生產後子宮環境、荷爾蒙水平、腰椎和骨盆腔狀態都會大幅改變。 坐月治療是一個黃金時機來調理體質、改善產前曾出現的健康問題。
剖腹產後應特別注意調理,原因眾多:
產後脫髮屬於典型的急性休止期脫髮,潛伏期為8-13周,甚至產後7個月才開始。一般生產次數越多,脫髮的程度會越嚴重。
每天50-100根的頭髮脫落,屬於正常生理代謝,為生理性脫髮。如果脫髮多於正常的脫落數量,而且外觀頭髮明顯的稀疏,為病理性脫髮。
1. 荷爾蒙
懷孕期間體內荷爾蒙失調,產後處於恢復階段,雌激素分泌明顯減少,引起脫髮。
2. 精神因素
生產前後可能有各種原因的情緒不穩定或精神壓力過大,導致身體代謝紊亂,營養不足等原因致使脫髮。
3.飲食不均衡
懷孕期間的妊娠反應,包括嘔吐、厭食等,以及哺乳期控制飲食等,導致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無機鹽和微量元素等缺乏,而致脫髮
產後孕婦往往是多虛多瘀的生理特點,原因是生產時用力過度,出血出汗過多,或手術損傷等,對身體氣血造成一定程度的損耗。出血則損耗身體津液,會引成體內瘀血阻塞,造成脫髮;又或者產後抑鬱傷肝、休息不足傷腎、消化系統失調傷脾胃等,均可加劇產後脫髮的情況。
脫髮會影響外觀,給女性患者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及精神困擾,從而影響生活質量及重回社會生活的信心。如發現有產後脫髮問題,可及早諮詢專業醫師及進行治療,不用太過擔心。
分娩過後,婦女往往要面對荷爾蒙改變、角色轉換、照顧嬰兒的挑戰,以及家庭生活的重新適應等多重壓力,因而容易出現情緒困擾。
根據統計,產後抑鬱影響著13%至19%的新手媽媽,絕非個別案例可以忽視。其症狀表徵與一般抑鬱症相似,多會在產後6週內顯現,但也可能延至1年後方浮現端倪。
不過,只要能及時識別並及早治療,再加上家人的體貼及支持相伴,絕大部分患者均能康復重拾陽光。
產後抑鬱的確切病因尚未完全確立,但研究顯示多重因素可能會增加發病風險:
1. 臨床因素方面
過往曾患有抑鬱症、焦慮症等疾病,或在懷孕期間出現焦慮抑鬱徵兆,均屬高危族群。
2. 心理社交層面
性格內向易疑、夫妻關係或婆媳關係差、遭受家暴或陷於經濟困境等,也可能加重產婦的精神負擔。 此外,若在分娩前後曾出現併發症、緊急剖腹生產、經歷過流產、難以懷孕、對懷孕心存疑慮,或嬰兒出生即患重病早產等情況,產婦亦有較高風險罹患抑鬱。
產婦若出現下列情況,應留意是否正值抑鬱困擾:
長期情緒低落,如感到憂鬱、頹喪,或無故痛哭流淚。對往日感興趣的事物渾然失卻昔日雅興,甚至連對寶貝嬰兒也提不起勁。飲食無味、夜不成寐或易醒等生理徵狀也隨之而來。
患者往往會感到疲勞乏力,難以專注或下定決心。自責、自卑和絕望的負面念頭更是愁雲慘霧般無孔不入,部分人甚至會表現出過度憂慮和躁動不安的徵狀。 一旦這些病徵持續超過兩週,並嚴重影響到生活起居,就應當積極主動尋求專業的協助,切勿讓症狀惡化。
盆骨有兩個主要活動的位置:腰椎與盆骨連接處、及盆骨與股骨連接處。盆骨一般是左右上下對稱平衡,如出現撞擊、慢性勞損、長期姿勢不良等,可造成骨盆傾斜或旋轉問題。
當中,女士比男士發病率更高,因女士在產後及更年期後,骨盆韌帶相對鬆弛,輕度扭挫傷或長期坐臥姿勢不良,則可引發盆骨錯位。
腰椎連接盆骨的弧度過彎,造成重心主要落在腰椎與尾椎的位置,造成附近肌肉緊張或疼痛。
外觀症狀:
腰椎連接盆骨的弧度過直,常見於坐姿不良、常攤坐沙發者。
外觀症狀:
盆骨出現向左或向右的單面旋轉,常見於坐或站立時喜歡傾向某一側或有盆骨受傷經驗者。
外觀症狀:
除了外觀問題,盆骨錯位會導致影響深遠的疾病,常見的包括:
產後關節炎是常見的產後病,中醫稱之為「產後身痛」。指產婦在產褥期內,肢體或關節出現酸楚、疼痛、麻木,常見疼痛部位包括手指、手腕、肩膊、腰部、膝部等。
現代醫學研究發現,產後和哺乳期間,女性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,會導致關節囊和關節韌帶的張力下降。 在這個特殊時期,,如果產婦操勞過度、家務活動負荷過重,便會使原已虛弱的關節、肌腱和韌帶不勝重負,進而出現疼痛酸楚。
此外,若在家務勞動期間接觸冷水或受到寒冷刺激,也容易誘發手部疼痛等不適症狀。 可見,產後女性的身體機能處於調理階段,關節結構相對脆弱。適當休養生息至關重要,避免過度勞累而加重身體負擔。
遭受產後關節痛所苦的新媽媽們,要特別留意分娩後的黃金三個月。這個時間對於治療至關重要,錯過了可能會使疼痛問題長期纏身,難以根治。到那時即便運用中醫藥物或針灸等,也難解痛楚於既往,甚至可能影響將來的活動能力。
懷孕至分娩的過程,會消耗媽媽們大量氣血,令媽媽們在生產後處於又虛又瘀的複雜情況。如沒有做好產後護理,加上媽媽們需要哺乳、休息不足,就會進一步耗散氣血。
在氣血不足、皮膚毛孔擴張下,邪氣會停留於皮膚產生過敏,容易引發急性蕁麻疹。
✅ 止痕消腫
✅ 調理產後體質
✅ 預防復發
✅ 可加入通乳汁藥物,有助哺乳
醫師會為正在哺乳的產後媽媽們,選用藥性平和的中藥,不會影響哺乳之餘,更可幫助增加乳汁分泌,及使乳汁更有營養,對媽媽體質和對 BB 都有好處!
子宮固定於骨盆的主要依靠是骨盆底的肌肉和韌帶網,一旦這些肌肉和韌帶鬆弛老化,失去原有的支撐能力,子宮勢必會逐漸下垂,往陰道口處移位。
這種子宮組織逐步下陷的情況,便是俗稱的「子宮脫垂」。脫垂程度越嚴重,子宮下墜的位置就越低,嚴重時甚至可能完全脫出陰道外。除了子宮以外,一些骨盆器官例如膀胱、直腸都有可能一起從陰道脫出,出現「膀胱或直腸脫垂」。
引發子宮脫垂的根源在於骨盆底肌肉群和韌帶結構的鬆弛。這種鬆弛現象常見於經產婦女,尤其是剖腹產或難產史,以及更年期婦女。
子宮脫垂的嚴重程度並非一蹴而就,而是逐步惡化的過程。根據脫垂位置的不同,可分為以下4個階段:
第一階段是子宮下垂至陰道中段,子宮頸位於陰道腔的大約一半處。
第二階段時子宮下垂至陰道入口,子宮頸雖暫未外露,但一旦用力如搬重物或劇烈咳嗽,便會從陰道口露出。
第三階段為子宮大部分體已脫出陰道,僅存子宮頸仍留在陰道內。
第四階段則是整個子宮和子宮頸完全脫出體外,連陰道也已逆向外翻。
輕微的子宮脫垂患者可能一開始完全沒有任何不適症狀。但若疏於治療,隨著病情惡化,腫塊下陷的壓力會逐漸增大。患者可能會感覺陰道有異物下墜的沉重感,也容易引發腰酸背痛。
一旦脫垂程度加劇,子宮組織下垂便會壓迫到膀胱或直腸,進而可能導致頻尿、失禁、排尿困難或大小便秘等排泄系統疾患。嚴重者甚至可能影響到站立、行走和就坐等基本生活起居。
目標先將惡露排清,以「去瘀血生新血」為主,但也要提防宮縮太過厲害。
以補氣血為主,處理產後氣血虛的問題,並可幫助子宮內膜修復。
為調理脾胃,可以改善便秘、防止子宮脫垂,也有調節水分代謝、塑身的效果。
為補肝腎、壯筋骨,可治療產後腰痠痛、身痛症狀,也可以幫助卵巢功能恢復、骨盆腔結構復原、防脫髮、催乳上奶等功用。
剖腹產後應特別注意調理,原因眾多:
1. 手術期間的麻醉,對身體有一定程度的損害
2. 剖腹產需要切開7層組織,傷口容易出現沾黏
3. 剖腹產會降低子宮的排污能力,容易在子宮內殘留組織和污血、或者惡露不清
4. 剖腹產會降低子宮的自我修復能力,容易出現子宮恢復緩慢、甚至感染
馬上WhatsApp我們,取得治療詳情或安排預約!